查看原文
其他

旅日华人经济评论家眼中的张瑞敏与海尔

莫邦富 东方新报 2021-12-03
11月9日,笔者出席了中国家电厂商海尔在东京举行的新产品发布会及试餐活动。在烹饪教室式样的会场,长长的操作台上排列着好几台像电饭锅一样的产品。这就是海尔计划于12月1日开始销售的无水搅拌自动调理机。该机机内搭载90种自动调理菜单,可以充分利用食材的原汁原味,在短短几分钟时间之内做出1到2人份的饭菜。

据海尔的销售人员介绍,该机所有的自动调理菜单的材料和做法都可以通过手机读取二维码进行确认,即使在外出过程中也能轻松地选择菜单进行烹制。只要装入食材,按下按钮,剩下的事就不用再操心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款产品轻松搞定可口的饭菜。
听着销售人员的产品说明,笔者不由地回想起20年前在位于纽约的海尔美国公司的展示大厅听海尔洗衣机产品介绍时的情景。那是一款可以在洗脸池排放洗衣水、面向单身或两人家庭开发的小型洗衣机。
虽然今天和当时的展示场所不同,但两款产品却是面向相同的消费群体。只不过,当时的海尔还是一个刚刚试水海外的中国地方企业,而现在它已成长为叱咤国际市场的全球化家电巨人。

飛行機で移動中の張会長(2002年著者撮影)


笔者的预言与张瑞敏的憧憬


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出任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一手打造了海尔这个白色家电巨擎。2021年11月 5日,72岁的他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将公司的运营权交给了年轻的一代。中国媒体纷纷以“张瑞敏卸任 一个时代的终焉”为题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字里行间充满惋惜与怀念。
作为一名曾经长年采访张瑞敏的媒体人,笔者此时也是感慨万千。无数的往事如走马灯般在眼前浮现。
1997年秋天,笔者与日本月刊杂志《中央公论》的编辑见面,讨论下一篇报道题目——中国家电企业。听了我的计划惊得睁大眼睛的日本编辑好心地提醒我:“日本可是家电大国啊。您写这样的文章真的没有问题吗?”当时,对中国家电产业已经做了充分调查的笔者不为所动,坚持要写这个题目。1998年,《中央公论》刊登了这篇关于海尔集团的报道。在文章中,笔者明确预言:海尔终将成为中国的松下电器。
那是海外媒体发表的第一篇正面报道海尔的大型报道。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判断还需要一些勇气。笔者也是事后才知道,从那儿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海尔公司总会把这篇文章放在所有公司介绍资料的最上面,赠送给拜访公司的客人们。因为有着这样的渊源,笔者与张瑞敏之间得以建立起深厚的信赖关系。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笔者在媒体和各地演讲中总是警告日本各界,如果日本家电企业不改变对中国的战略,5年以内将丢掉中国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将是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企业异常迅猛的攻势。
2000年春,海尔斥资3000万美金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设海尔美国工业园。那是一个占地44.5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即可生产20万台冰箱的大型生产基地。也是本世界初,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制造业投资项目。


海尔美国工业园所在的坎登市为了表彰该厂对当地就业所做出的贡献,特意将工厂附近的大路命名为“海尔路”。这也是以中国企业命名的第一条美国道路。
与此同时,海尔在纽约也拥有了非常气派的办公大楼。中国媒体为此对海尔进行了大量热烈的报道。但是,这一年接受笔者采访的张瑞敏却展现出了十分落寂的表情。在那次直至深夜的专访中,他向笔者讲述了海尔身处高光之下的孤寂。
“我们决定进军美国,不过是基于一家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做出的决定,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却不得不背起‘中国’这面大旗。这让我感到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像日本那样拥有众多进军海外的企业,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很难在国际市场建立起自己的口碑。”当年的张瑞敏如是恳切地对笔者说道,“如果只有我们一家企业的话,无论怎么努力对改变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最终只会沦为一颗过眼即逝的流星。但是你看日本在国际市场驰骋纵横的日本企业,松下电器、索尼、东芝、日立……宛如银河般群星璀璨。应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去国际市场拼杀。但现实是在我们的身后,还看不到其它企业的影子。”
当时的张瑞敏在笔者眼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作为背负着中国荣光的最强企业管理者必然要承受的孤独感与巨大的压力。笔者私下认为,海尔能够奋斗到今天的一大秘诀就是以张瑞敏为首的企业管理层保持住了始终如一的冷静与清醒。

▲工場に掲げられたスローガン(著者撮影)



海尔墙上的标语与张瑞敏桌上的照片


20年前,笔者对张瑞敏悬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八个大字印象特别深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时的海尔已经是中国企业中数一数二的排头兵,完全有资格到处宣扬其它企业无法望其项背的骄人业绩,但他们却不忘时刻警醒自己。这让笔者对这家企业抱有了更多的好感。  
2012年,笔者时隔10年再次访问海尔,一进宽大的新厂房,首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熟悉的几个大字:“永远战战兢兢 永远如履薄冰”。唯一不同之处是在张瑞敏办公室的八个大字前面加上了起强调作用的两个“永远”。这是比10年前更加强大的海尔在提醒自己,要一直保持着如履薄冰般战战兢兢的紧张感。
在20年前进行的那次采访中,张瑞敏中间必须去参加一个会议。笔者试着和他商量说,“我在你的办公室里等你吧,让我好好看看你的书房和藏书”。张瑞敏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在张瑞敏开会的一个小时里,笔者留在他的书房里,仔细研究了他平时读的那些书籍。
201510月15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在山东青岛举行。大会以“互联网时代工业变革之路”为主题,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做主题演讲。中新社发 解豪 摄


10年后的2012年,当再次前去采访张瑞敏的时候,笔者拒绝了海尔宣传人员特意为那次采访准备的会见室,表示希望能在张瑞敏的新的办公室兼书房中进行采访。因为笔者觉得,比起毫无生气的会见室,办公室兼书房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张瑞敏的心声。
当时的海尔宣传人员和张瑞敏的秘书都是新来的,对笔者十年前的那次采访毫不知情。他们都被这个突然的要求吓了一跳。在了解此前的事情后,作为特例,他们满足了笔者的要求。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2002年在张瑞敏崭新的办公室兼书房的桌子上,笔者看到的是美国经济杂志《财富》中文版2002年8月号的封面。在那上面印着一张如泰坦尼克号般巨大的轮船正在下沉的照片,上面写着巨大的一行标题“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在标题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CEO们总是在给企业的失败找各种借口。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本人犯下的错误。


当时笔者问他为什么要将这张杂志封面放在自己的书桌上。张瑞敏回答说,大多数企业失败的原因都在CEO的身上,所以我要用这张杂志封面时刻警醒自己。
 十年后,当笔者再次走进张瑞敏的办公室,在其办公桌上,看到的依然是十年前的那张杂志封面。只不过,经过十年岁月的洗礼,照片已经褪去了当年鲜亮的颜色。于是,笔者提出了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的问题,张瑞敏回答说,“持续发展的海尔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变成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巨大的存在。但是,公司的经营一旦失败,就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瞬间沉没在市场的海洋之中。因此,认为海尔是个巨大的企业,即使沉船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为了提醒自己,我要一直把这张照片放在自己的眼前,为自己敲响警钟。一旦发生了问题,所有的责任都在我,绝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张瑞敏始终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着严格的管理,同时也时刻严格地要求着自己。37年,他执掌海尔这艘巨轮乘风破浪,但终于还是迎来了因为年龄而不得不交出权力的这一刻。
张瑞敏退休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媒体对他的经营进行了打分。虽然在不能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意识薄弱等方面有失分,但人们还是给张瑞敏打出了高分。很多媒体认为,即使不再是最高领导者,但张瑞敏对海尔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也许在海尔八万多名员工心目中,此前数次拒绝成为政府高官的机会而专心于企业经营的张瑞敏就是那个永远的CEO。

(本文日文版刊登于日本钻石经济周刊。经作者授权,中文版首发于本刊。

. END .




■热点回顾● 中美乒乓这次“联手” 为何引发全球围观?● 日本归侨设计师何以感谢文化“碰撞”? 提振日本经济  除了“撒钱”还有其它法子吗?● 台积电首次在日建厂  日本政府援助一半费用● 关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领保、健康码咨询电话变更的通知

● 泡温泉、喝茶或可预防新冠?日本研究引关注






   

阅读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  

东方新报视频号

东方新报官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